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東勢里

東勢里

里特色介紹:
關廟區地形南北長東西短,中正路由中穿過,東勢里正好位在中心地帶,巧的是,里的形狀酷似一顆小心臟。東勢里面積只有2.0000平方公里,在關廟區屬於小地域,人口卻高居第二,僅次於香洋里,民國92年人口數最多曾達到4099人。
東勢里北與松腳里、香洋里為鄰,南面有五甲里、深坑里兩里交界。從五甲國小兩邊道路四維街或和平街進入,經松腳里再往
南就到東勢里。
里內有東勢、韮菜寮仔、美國厝、山下、潭仔墘、山仔頂、窩坑仔、窩潭、大坵園、柑仔園等舊地名。
里域曾有一條溪,一般人稱之窩坑仔,從大潭埤西面水閘門流下,彎彎曲曲繞經庄內大部分區域,灌溉當地稻田。另有一條由窩潭往西流經四甲廟(福德廟)最後兩條水流皆匯入五甲溪。
日治時期,日本對台灣人經濟限制很多,人丁常被徵調去義務勞動,農村生活十分困苦,東勢里人除了耕作土地外,也兼做篾器。
東勢里農作物有鳳梨、綠竹筍、稻米、甘藷。關廟人天生手巧,頭腦聰明,農餘閒暇懂得利用周遭竹子製作各類日常用品。剛開始每村製作不同竹器,有的村莊專門編製篩子,有的專門笠胎,或是米籮,針對生活需要,各里越做越多,最後不再區分。
很多孩子讀書到13、4歲,便去砍竹子做「大粒壺」、「客人粒仔壺」...,做到娶妻生子還在做,做好成品,便有人從外面來收購,魚簍則送去養殖魚塭,如將軍、七股販賣。
在政府規定種植甘蔗要交予會社時期,甘蔗需先捆紮結實再交給台糖公司。庄內人又想到把刺竹剖成細條可用來綑綁甘蔗使用,這種細竹條柔軟好用,各地種植甘蔗者紛紛下單來採購。由於數量非常龐大,這項工作幾乎大大小小都加入,大人負責將竹枝剖成細竹條,小孩下課後負責數數,一把50條,500條一捆,再銷售全台各地。
庄內除了供奉清水祖師,還有四甲廟供奉福德正神,早期祭祀圈包括東勢、松腳、花園、田中央四庄。民間習俗,福德神有兩種帽飾,一種員外帽,一種宰相帽,由於四甲廟祭祀圈內的方家祖先得過功名,所以,廟內福德神得以配戴宰相帽,這是四甲廟與其他廟宇不同的地方。
後來因為各庄土地重劃,讓原座落在東勢與五甲交界的四甲廟被劃歸到五甲里。所以,四甲廟遂變成祭祀圈雖在東勢、松腳、花園、田中央,廟地卻在五甲里庄地的現況。
日治時代日本制度是以保做基礎,設置一個保正,還有聯合保,這是地方自治的基礎。關廟共17保,當時東勢屬第10保,保正楊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