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湖里
里特色介紹:
從熱鬧的關廟市區中心出發,沿著省道台19甲線(關新路)往北行去,可以先感受到略微下陷的地勢,經過許縣溪河道,再往北行經過南二高關廟交流道後,就來到了關廟區下湖里。
說到下湖里的歷史發展,最早可溯及漢人來台以前的西拉雅族新港社群生活地域,大約在鄭氏時期,就已經有漢人入墾,當時屬「承天府萬年縣保大里」範圍內。清領時期本里改屬「福建省台灣府台灣縣保大東里」,一直到清領中期以後,根據清同治13年(1874)的《臺灣府輿圖纂要》記載,這裡已有「下山仔腳」、「下湖莊」、「湖仔內」三個聚落,其中下湖莊以陳姓和吳姓居民為主,現多居住在下山仔腳。日大正9年(1920),本村屬台南州新豐郡
關廟庄下湖大字,下轄山子腳與下湖兩個聚落。二戰後本來要命名為山腳村,但是因為與新化區山腳里同名,遂捨之,從關廟區戶政事務所各村人口資料中,民國37年(1948)前都還是以山腳村為名,為了與新化區山腳里有更清楚的區別,加上里內東南邊有茄苳湖,所以後來採用下湖作為村名。據日人調查,明治29年(1896)下湖庄與下山仔腳庄共有90戶374人,在日治時期的關廟地區,本里已是中等級聚落規模。
1945年二戰結束,本里於翌年劃為「台南縣新豐區關廟鄉山腳村」,民國37年(1948)更名為「台南縣新豐區關廟鄉下湖村」,1950年廢區改為「台南縣關廟鄉下湖村」,於此大致底定今日里境。
目前本里的主要交通幹道,以南北直貫的省道台19甲線(關新路一段)為主,往北可直通埤頭里、新化、新市等地,往南橫跨許縣溪河道與山西里相通,可直達關廟市區。本里主要的住家集中在關新路一段一帶,主要街道為下湖一街與下湖二街。下湖里雖然遠離關廟市區中心,但因開發較早,又鄰近歸仁、新化等鄉鎮,腹地廣闊,區內有幾間工廠,位居交通便利的省道上,下湖里截至民國99年(2010)8月底有7鄰174戶,總人口數為578人,人口規模在關廟地區當中屬最少。
下湖里北接埤頭里,南邊以許縣溪與新埔里、山西里相鄰,西以許縣溪和歸仁區八甲里與七甲里相鄰,東邊則為新光里、北勢里,總面積達5.1200平方公里,里內包含下山仔腳(下湖)、牛長山等聚落。此地屬於新化丘陵的西麓,整體地勢稍微偏向西南方傾斜,並且有一條許縣溪流過,許縣溪是鹽水溪上游支流之一,為本村的主要溪流,流經本里西邊與南邊,是本里早期的重要灌溉水源。
下湖社區位於關廟區北邊村落,民風純樸,居民以種鳳梨、竹筍、製麵為生,而當地民俗藝陣宋江陣,因與保東埤頭關帝廟宋江陣淵源深厚,故同樣以穿紅短褲、草鞋、打面為陣頭特色,把鄉土傳承的藝陣文化完整保留。近年國道3號第二高速公路與86號快速公路完工通車後,更可充分利用運輸及觀光的有利條件,發揮農特產品外運產銷的便利性,對產業文化發展深具潛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