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 歷史痕跡關廟山西宮

歷史痕跡

關廟是時代的見證者,從鄭氏時期以前的沒沒無聞、日治時期的種族迫害、二戰後籐業王國的發展,直到現在的漸漸沒落,關廟一直隨著時代的潮流,忠實的反應著大時代的變遷。

關廟的廟宇更與人文發展息息相關,不只是居民的精神信仰,也跟著居民們歷經各種風風雨雨,一路走來,早已成為地方的精神象徵。
 
 
1.鄭氏時期
約在17世紀初期,原台南縣境已有村落分布,在1661年,鄭成功在台灣承天府,府轄天興縣與萬年縣,1664年鄭經改縣為州,此時關廟屬萬年州之保大、新豐與崇德里,這也是關廟第一次被政府設置統轄機關。
2.清領時期
清康熙二十四年,清廷設台灣府,下轄台灣、鳳山與諸羅三縣,關廟屬台灣縣。 
清光緒十四年台灣縣改為安平縣,關廟屬於當時的崇德東、外新豐、保東、永豐等四里。 
乾隆十六年,大潭埤一帶風景秀麗,農業發達,而被列入台灣八景之一的『香洋春褥』,即是以大潭埤為中心,用以形容春耕之時稻香遍佈,『香』即為稻香,『洋』則形容稻田遍佈之廣大,為古地名『香洋』的由來。
3.日治時期
1895年,清國割讓台灣予日本,因台灣南部激烈反抗,遂實行軍政,此時關廟隸屬於台南民政支部。 
明治時期廢縣設廳,關廟屬於台南廳關帝廟支廳,轄外新豐里即為關帝廟街。 
1920年廢廳設州,關廟則屬台南州新豐郡,並且更名為關廟庄。
4.1945年二戰後
二戰後,關廟屬於台南縣新豐區關廟鄉,此為關廟第一次被稱為鄉。 
1950年推行地方自治,廢大縣與區暑編制,關廟遂稱之為台南縣關廟鄉,下轄十七村,2010年12月25日,臺南縣市合併,關廟稱台南市關廟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