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關廟特產 鳳梨關廟麵竹筍根據歷史的記載,關廟區早期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舊墾地,在鄭氏時期因漢人自臺江內海(今安平),溯航新港溪(今鹽水溪),及其上游許縣溪(今之許縣溪)進入新豐里,墾荒聚落稱香洋社(鄭氏臺灣軍備圖記內之小香洋民社)。明永曆15年鄭成功來臺驅荷,在台灣實施屯田制,當時的關廟是隸屬萬年州,1718年(清康熙57年)台灣府台灣縣轄制,先民在此設立「山西堂」,主祀關聖帝君,廟堂一帶便俗稱為「廟街仔」,也稱為「關帝廟街」到了光緒年間又改制為台南府安平縣,清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給了日本,使關廟隸屬日治時期台南縣,明治時期又改為台南廳關帝廟之廳,1920年時則隸屬台南州新豐郡,臺灣地方改制,將此地易名為「關廟」,設「關廟庄」,劃歸台南州新豐郡管轄,二戰後改設臺南縣關廟鄉,2010年12月25日改稱關廟區。
 
關廟區位於台灣臺南市南端,北臨新化區,東鄰龍崎區,西鄰歸仁區,南接高雄市阿蓮區、田寮區。

關廟位於嘉南平原與新化丘陵的交界處,地勢三面較高,僅西面較低,多為丘陵地形,北方有屬鹽水溪支流的許縣溪流過,南方則屬二仁溪流域,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,因此竹林遍佈,竹材材料容易取得,竹細工及藤製品的加工出口也曾為關廟帶來豐富的財富,還因此享有藤器王國的美名。
 
關廟因為自然環境的孕育下,帶來人人皆知的關廟三寶。其實關廟早期的三寶並非現在的鳳梨、綠竹筍、關廟麵;在日治時期,以「農業發展工業」政策下,所謂的關廟的三寶乃是:蔗糖、細竹工、藤器。
 
早期甘蔗種植為台灣最早的農業命脈,自然是台灣各地最重要的經濟產業;另外關廟的竹細工起源於清領初期,至今已經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,為早期加工成家庭用品或農具的重要產業;1961~1971年關廟的藤器加工業後成為了國內的最大產地,有80%供外銷,於是本區到處工廠林立,幾乎是「三步一小廠,五步一中廠,這是舊三寶的由來。
在1976 年之後,關廟地區甘蔗種植面積和產量已逐漸減少,而鳳梨竹筍在80年代種植的總面積和產量一直在提升,1997年原關廟鄉公所和農會為了要達成「一鄉鎮一特產」的目標,要透過產業文化的更新來進行產品的推銷,使鳳梨、竹筍、關廟麵變成了「關廟新三寶」。
 
關廟區豐富的風景名勝是民眾前往旅遊的好去處,像是知名宗教聖地山西宮、千佛山菩提寺;盛名景點大潭埤公園、方家古厝、南二高關廟休息區、南一高爾夫球場、關廟森林公園等等,都是民眾來到關廟區可計畫前往的地方,不僅可品嘗美味的鳳梨土雞料理、關廟魯麵、關廟米粿、竹筍大餐等,體驗最道地的關廟風情。
鳳梨竹筍是關廟最大宗農特產品,當地政府與民間團體為了讓民眾更能了解在地文化,特別在每年約在夏季時期舉辦鳳梨竹筍文化節,活動內容相當豐富像是鳳梨酥評鑑賽、農產品展售活動、竹編藝術與童玩製作DIY、竹藤編藝品展,農產生活體驗活動、竹器製品展、園遊會、農產品生態製作過程展、藝術表演和文化晚會等等,讓民眾能在來到關廟區共襄盛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