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光里
里特色介紹:
新光里位於關廟區的東北角,與區內的北花、北勢、下湖等三里相鄰,東接龍
崎區,北連新化區,面積為4.7001平方公里,境內主要為丘陵地形,東南方有許縣溪支流流貫,屬鹽水溪流域,人口多集中於北寮、南寮、溝仔溪、許厝湖等四個較大的庄頭。
新光里舊時名稱為嗊哩,日治時期為關廟第六保,劃歸為新埔庄(範圍包含今關廟區新埔里、新光里及今龍崎區土崎里一帶),二戰後暫時先稱新埔第二里,之後再按舊稱設嗊哩里,直至民國46年(1957)才又改稱為新光里。
新光里里民多數以務農為生,受限於丘陵地形,作物以鳳梨為大多數,約占七成;其次為綠竹筍,約占二成五;其餘少數則為麻竹與其他農作物。由於新光里與關廟市街的距離較遠,再加上丘陵多、平原少,所以里民人口外移情形頗為明顯,早在民國五、六○年代,新光里曾一度是人口數高達二千人以上的大村落,如今在區內而言卻算是人口較少的一里;根據戶籍統計資料,民國99年8月底新光里民有299戶,人口數為887人,而這是戶籍設在新光里的數字,實際上平時居住生活在本地的里民可能只有五、六百人之譜,且老年人口幾乎快占了四分之一,高齡化的現象十分明顯,如何為這個老化的社區注入新活力,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課題。
關廟區早在鄭氏時期之前,曾經是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舊墾地,新光里本地的一些舊地名如「嗊哩」、「咬狗溪」等,可能皆為平埔族語,村民中也不乏一些輪廓較深的面孔如原住民者,推測多半與平埔族血統有關,但一般平埔族的常見的信仰特色如公廨、祀壺,目前在本地卻已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