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關廟麵

話說關廟的地名由來說是因為這裡的關帝廟(今山 西宮),是漳州人蓋的廟,這麼原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,以精美的竹編器皿聞名,後來因為藤材來源減少而沒落。農產則以鳳梨和竹筍最有名,而夏天到處都可以看 到掛著販賣『關廟鳳梨』的牌子。關廟又被稱為『鳳梨之鄉』,所產的鳳梨銷遍全台。但還有一項特產,就是手工關廟麵。走進台南關廟,隨處可見高掛關廟麵招牌 的店家,這小村子巷弄裡製麵廠近50多家,相信只要喜歡吃麵的朋友,都一定聽過『關廟麵』聲名遠近馳名,關廟麵發展至今近百年歷史,古時候沒有電器用品, 食物無法長久保存,我們祖先為了長久保存食物,幾乎不是醃起來,就是曬乾,像是醬瓜、臘肉...等等,日治時期為了使麵條能夠久存,故而將做好的新鮮麵捲 成三角陀。

關廟麵獨特的太陽曬乾方式,麵條卻變得更香Q可口,久煮不爛,久吃不膩,別地的 麵條烹煮時,需時時注意火候,稍一過久麵就爛了,糊了,連一分鐘也不能差。若全神貫注,烹調的恰到好處時,一時沒空食用,多放置一會兒,麵還是爛了,糊 了。但關廟麵卻沒有這個缺點,這是關廟麵與別地的麵條最大的差別。原因乃在於製法,現今科技那麼發達,烘焙的機器那麼多,可是都還沒有一種烘焙機能夠代替 獨特的太陽曬乾方法的口味。

關廟麵用日光曝曬,故又稱為(日光麵);因麵條折疊成綹(音同柳)狀,也稱為綹 麵;為了增添麵的香味加鹼,又稱鹼麵;又因麵條可口香Q,也有商家取名(上口麵);後來產名紛雜無法用通同一品牌打響知名度,故徵得多數廠家認同稱為(關 廟麵)近年來,因觀光和資訊發達,使關廟麵逐漸打開知名度,大家都知道中國東北有三寶:人參、貂皮、烏拉草。而台灣關廟有三寶:鳳梨、竹筍、關廟麵。現 今消費者更是對關廟麵評價的肯定和喜愛與日俱增。

關廟地區目前有許多製麵廠聚集;各家製麵廠原料配方和技術,銷售產品種 類皆不同,大致上;製做麵憑的是經驗,必須視當天氣溫、濕度調整水份與麵粉的比例,比例抓的不好,麵的口感就有差,過程步驟當中;拌麵粉、揉麵團,再以機 器壓製成麵條,關廟麵的前段製程花不了多少時間,頂多1小時就完成,最花時間的是後面曬太陽的部份,太陽高照的夏日,大約兩天就能曬好,陰晴不定的日子則 要曬個三天。但也有商家是以機器烘乾麵條方式代替日光曝曬處理,但口感事實上是有非常大的區別。

請教製麵師傅香Q的秘訣在除了老天的幫忙外(陽光充足,麵才會香Q,陽光不足,不僅口感差,麵也不能久存,一般適當陽光曝曬過的關廟麵可以保存半年之久)麵粉、水的比例要恰當,12兩的麵粉加4兩水的比例就對了。

關廟麵;共2張照片